未分类

OSI模型及网络传输

OSI模型分为七层,从上到下分别文应用层(application),表示层(presentation),会话层(session),传输层(transport),网络层(network),数据链路层(data link),物理层(physical)。在发送方,每一层都使用上一层的数据构建自己的分组,即除了数据链路层会同时在数据加上头部(header)和尾部(trailer),物理层不对数据进行修改,其他层都只加上一个头部。接收端则将这个过程反过来。最下面三层(物理层,数据链路层,网络层)是网络支持层,最上面(会话层,表示层,应用层)是用户支持层,第四层传输层将这两层连接起来。地址又分为物理地址,逻辑地址,端口地址,专用地址。

 

物理层

物理层完成数据的直接传输,可理解为在光纤之类的传输介质中发送消息,在传输时,数据被编码成物理信号。传输的方式可分为单工(同时只能一个发一个接收,不能反过来),半双工(同时只能一个发一个接收,或者反过来,原先发送的接收,原先接收的发送消息),全双工(可以两个同时接收和发送)。

 

数据链路层

将数据不做任何改动的传输通道变成可靠的链路,(个人觉得可以类比与TCP的三次握手确定管道,就是完成数据传输通道是否安全的验证),这一层构建的分组(加了头部和尾部)为帧(frame),这个帧会在各个节点间跳转传递,(跳转后会修改头部值)同时,数据链路层还会完成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,防止帧被破坏,以及完成物理寻址。

 

网络层

网络层完成逻辑寻址,即完成IP地址的查找,确定出发地和目的地。

 

传输层

传输层负责报文进程到进程的传递,即把一个进程的数据包有序的排列构建成一个数据包,并且标记,确保最后接收段不会把各个数据包弄混淆。

 

会话层

会话层负责建立和维护以及同步通信系统的交互操作。

 

表示层

表示层负责翻译,加密和压缩数据包(报文),或者反过来解密解压报文。

 

应用层

应用层负责向用户提供服务,即将用户的请求构建成报文

 

OSI小结

应用层允许访问网络资源。

表示层翻译,加密和压缩数据。

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。

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报文传递和差错纠正。

网络层将分组从资源传到目的地,提供国际互联网。

数据链路层将组成的帧,提供节点到节点的传递。

物理层通过介质传输位,提供机械及电气规范。

 

地址

物理地址也称为链路地址,顾名思义,当设备直接相连的时候,通过链路层直接搜寻所用的地址(不是IP地址)。逻辑地址在TCP/IP中可理解为IP地址,规定了设备在互联网上的搜索方式。端口地址可理解为IP到端口的映射。专有地址例如电子邮箱地址等专有的地址。

 

网络传输

互联网可理解为由无数路由器构建的一个网,而在这个网中,各个路由器直接连接,当数据由一台路由器传送到哪台路由器由路由表实现,当帧跳到一台路由器时,首先会经历物理层,然后数据链路层,最后到达网络层,在网络层中会完成IP地址的匹配,即逻辑寻址,若不匹配,则将数据反过来经过数据链路层的封装,传向下一个路由器,即物理寻址(因为路由表规定的是物理地址的逻辑关系),直到找到IP地址对应的设备,完成出发地和目的地的确认。

Leave a Reply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